关于 Apple Music Classical,了解这些就够了

Shigeru

早在 2021 年 8 月 30 日,Apple 便 宣布 收购古典音乐流媒体服务 Primephonic,并计划于 2022 年发布一款为古典音乐量身定制的 app,在保留 Primephonic 备受乐迷喜爱的界面设计的同时加入新增功能。然而去年我们并没有如期看到 Apple Music Classical 的身影,就在我以为 Apple 会无限期推迟或彻底放弃推出之时,它却于本月上旬忽然宣布 Apple Music Classical 将于 3 月 28 日推出。

Apple Music Classical 有什么特色?Apple 为何要推出一个独立于 Apple Music 的古典音乐程序?跟 Apple Music 相比,它有哪些变与不变?使用 Apple Music Classical 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?如果你对 Apple Music Classical 仍有疑问,不妨往下看看。

什么是 Apple Music Classical?它又有哪些特色?

Apple Music Classical 是 Apple 在收购古典音乐流媒体服务 Primephonic 后推出的一款古典音乐程序。跟其他古典音乐 app 相比,Apple Music Classical 具有以下特色:
  • 曲库丰富:作为世界上古典音乐曲库最丰富的平台,Apple Music Classical 包含 500 万首以上古典乐曲,从新近发布的作品到倍受赞扬的名作,再到数千张独家专辑,应有尽有。
  • 搜索精准:Apple Music Classical 专门为古典音乐优化了搜索功能。无论是按作曲家、指挥家还是目录编号搜索都能找到特定的古典曲目。
  • 音质卓越:Apple Music Classical 保留 Apple Music 一贯的高音质表现。通过高达 192 kHz/24 位高解析度无损音质,以及支持杜比全景声(Dolby Atmos)的空间音频,让乐迷听出不同演奏家演奏同一乐曲的细微差别。
  • 专家精选:和古典音乐领域的专家合作。无论你是想了解某一作曲家还是某一门乐器,都能通过编辑精选的播放清单挖掘古典曲目。

为什么推出一个独立于 Apple Music 的古典音乐应用程序?

如果有聆听古典音乐习惯的朋友应该会发现,现有音乐平台对古典音乐的支持是非常糟糕的,常常会出现一个交响乐团几个名字、一首交响乐曲几个译名、一张演奏专辑几种排序的情况,而 Apple Music Classical 正切中这一容易让乐迷混淆困惑的要害。在新的 Apple Music Classical 网页 上,Apple 解释了为什么要独立发布一个全新的古典音乐应用程序。

古典音乐通常涉及到多个音乐家的录音作品,这些作品之前已被多次录制,并且被冠以不同的名字。例如,贝多芬的《第 14 钢琴奏鸣曲》更流行称作《月光奏鸣曲》,而在德语中又称之为 Mondscheinsonate。对于古典音乐乐迷来说,这种复杂性带来的体验是极差的。
曾受过古典音乐训练的前 Apple 员工 Jessie Char 也在 Twitter 上针对这一问题补充自己的 看法——和元资料(metadata)及目录(cataloging)有关。 Jessie Char 认为古典音乐跟其他音乐流派不同,其他音乐流派的专辑详情界面无非由艺人名称、专辑名称、歌曲名称组成。以 Pink Floyd 的《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》举例,Apple Music 只需要显示上述基本信息即可,至于像重制版之类的离群值,通常也只需在下方「其他版本」处显示。 可这一套显然并不适用于古典音乐,如果按照 Apple Music 的逻辑显示古典音乐,将会存在许多令人混淆的信息,比如:
  • 年份(year)指的是录制年份(year of recording)还是创作年份(year of composition)?
  • 艺人(artist)指的是作曲家(composer)、合奏团(ensemble)、独奏家(soloist)还是指挥家(conductor)?
  • 专辑(album)、唱片(record)跟合辑(complication)的区别又在哪?

就像 Apple News 和 iBooks 一样,虽然同为阅读 app 但无论使用场景、阅读类型都截然不同,因此此时将两者独立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。古典音乐亦是如此,和当代流行音乐不同,古典音乐对元资料格式要求更详细、更具体,也更复杂,如果再沿用 Apple Music 的显示逻辑,无异于缘木求鱼,最后负重难返,远不如另起炉灶来得轻快。

跟 Apple Music 相比,Apple Music Classical 的变与不变

见到 Apple Music Classical 的第一感觉:「嗯,的确是 Apple 的产品。」Apple Music Classical 除了在顶栏位置采用衬线字体,以及底栏部分去掉「广播」页外其他和 Apple Music 几乎如出一辙。

对于如此统一的设计风格,我认为无论对用户还是对公司来说都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。一方面,作为独立于 Apple Music 的古典音乐应用程序,统一的设计风格能让用户更容易上手 Apple Music Classical,减少学习成本;另一方面,作为 Apple 进入古典音乐领域的小试牛刀,统一的设计风格也能进一步增强整个音乐产品的辨识度。 来到「浏览」页则大有改变,Apple Music Classical 将「浏览」分为「目录」(Catalog)、「播放清单」(Playlists)、「乐器」(Instruments),更加细分,让人想起 Apple Music 的搜索界面。采用如此具体的分类,有利于用户从时期、流派、乐器等方面探索更多有关古典音乐的信息。 在「资料库」界面则给人熟悉又陌生之感,类似的对齐排列结构设计。第一次点击「专辑」时会发现它会自动检索你之前在 Apple Music 添加的古典音乐作品,由此可见 Apple Music 跟 Apple Music Classical 的数据是同步互通的。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在 Apple Music Classical 添加的作品并不会像 Apple Music显示「最近添加」,你需要点击上方「专辑」方能看见。 除此之外,Apple Music Classical 也在「资料库」界面乃至整个产品中引入了「Works」这一概念,作为对古典音乐复杂元资料的一个解决思路。对于刚开始聆听古典音乐的乐迷来说,聆听不同的演奏版本并感受其区别是提高鉴赏力的有效途径,但传统音乐平台通常以「专辑」、「单曲」或者「播放列表」的单位为主,而 Apple Music Classical 引入「Works」这一层级后,不仅方便用户管理自己的资料库,同时「编辑精选」的功能也能让用户轻松找到该作品集的权威演奏版本。 音乐播放界面则是最明显能感知到两者区别的地方。跟 Apple Music 基于专辑封面取色的背景不同,Apple Music Classical 的播放界面跟随系统深色模式设置切换纯白或纯黑。毛玻璃效果的弃用使得 Apple Music Classical 少了些轻佻感,多了些严肃感。 有趣的是,当我切换成暗色模式后,意外发现 Apple Music Classical 在专辑封面处添加了倒影效果。 与此同时,曲目名字也得到完整显示,用户能更方便获取到作曲家、作品集等信息。播放界面左下角的「歌词」也变成「更多」,点击后能看到正在播放曲目的作曲者、发行日等相关信息。

如果你想体验 Apple Music Classical,需要满足哪些条件?

作为 Apple Music 订阅的一部分,Apple Music Classical 对个人、学生、家庭或 Apple One 计划用户免费开放。如果你想使用 Apple Music Classical,则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:
  • 非 Apple Music 声控方案订户;
  • 非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俄罗斯、台湾地区的 Apple Music 订户;
  • 运行 iOS 15.4 或更高版本的 iPhone 机型。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是使用 iPhone 6s、iPod touch 7 之前的设备,或者是 iPad 以及 MacBook 用户的话,目前将无缘此服务;

2011 年 iPad 2 发布时,Steve Jobs 在身后的的幻灯片上放了一个路牌,分别指向科技与人文。「站在科技和人文的路口」这句话也在后来因为被罗永浩引述而广为人知。站在十几年后的今天,你不难发现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, Apple 身上依然难能可贵地保留些许人文气息。近段时间以来,Spotify 推出类 TikTok 的推荐音乐流,音乐人能够通过牺牲版税来换取曝光率;Microsoft 则积极在自家产品中引入 AI,企图掀起新一轮生产力工具的巨变;在这样的时间里,Apple 推出 Apple Music Classical,在算法当道的今天,仍然请古典音乐领域的学者专家来策划歌单、撰写评论,就和它的名字「古典」一样,多少显得又些不合时宜。 诚然,Apple Music Classical 并没有太惊艳,甚至有不少缺点,比如无法下载音乐离线收听。但就像在互联网时代办一份纸刊一样,它的意义并不在于卖出了多少万份,获得多少奖项,而是在于它存在。是的,它存在。